助力银行破解“世纪难题”,苏州企业为何乐意还贷?丨苏州金融生态深调研④
2023-08-06 09:26:37 来源:南方周末

“我只想赚点利息,你却惦记我的本金。”这句流传甚广的玩笑话,深刻揭示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世界性世纪难题:如何在加大投放信贷的同时避免不良贷款率飙升。对于这一全球银行业的世纪难题,苏州银行业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无疑令人刮目相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州银行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优良的金融生态,特别是在持续长达十多年大规模信贷投放的同时,苏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却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

在《 “苏州实践”何以成为样本?》《苏州银行业为何“卷”声载道?》《“融资难且贵”顽疾为何在苏州匿迹?》三篇系列深调研报告相继发布之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转换视角,聚焦银行信贷的主要客户群——实体企业,探究实体企业如何助力银行业破解世纪难题。

企业更专注主业财务偏向谨慎

2012年以来,苏州市银行业不良率始终保持在江苏最低水平,且自2018年以来,苏州市银行业不良率连续5年下降,从2018年末0.72%一直降至2022年末0.4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苏州主要商业银行调研和统计分析苏州规上企业财务数据发现,苏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之所以极低,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苏州经济基本面基础扎实,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长年不衰,为银行扩信贷同时控不良提供了良好条件。

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年总产值达4.36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其中11个行业年产值各超千亿。与10年前相比,苏州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增长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1.8%、54.4%、67.8%和90.5%。企业生产经营长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大的实体经济也为苏州反哺丰厚。10年来,苏州规上工业企业为当地年均贡献税收达618亿元。充沛的财政资金通过政府各类产业支持政策回归实体经济中,支持中小微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扎根苏州做大做强做优。由此,形成了独具苏州特色的优良的经济生态循环。

二是不良贷款率本质上是一场“竞速游戏”:作为分子的不良贷款额和作为分母的信贷规模之间,谁增长速度更快,谁就能主导不良贷款率指标的走向。

自2018年以来,苏州每年年末信贷规模余额均较上年大幅增长,且增幅逐年扩大:2019年新增超过3000亿,2020年超过4000亿,2021年超5000亿,2022年超过6000亿。如此大规模的增量信贷入市,苏州信贷总规模5年间从2.7万亿迅速增至4.7万亿。而苏州2018-2022年期间的不良贷款余额却保持在200亿元上下窄幅波动。在双方此消彼长中,苏州银行业不良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分母效应”:不良贷款余额近3年虽逐年稍有增加,但不良率却逐年下降。

三是苏州的企业家普遍审慎,甚少踏足房地产和互联网金融等所谓“暴利”行业。

苏州经济富庶,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名城。2022年其常住人口为1291.06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2.1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平方米。在源源不断的住房需求下,苏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度丝毫不输于任何重点城市。2013-2022年,苏州的年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8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从25%提升至近50%。

然而,苏州房地产大市场却没有孕育出房地产大企业。这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重点城市相比表现迥异。翻看过往5年各类房地产行业榜单排名,前50名没有一家来自苏州的房地产企业上榜。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发现,苏州的民营企业家对制造业情有独钟,有些甚至数十年始终在一条赛道上不断深耕,保持了稳健务实的经营风格。这并非苏州企业家缺乏开创的勇气。恰恰相反,在产业赛道上下游扩张或者技术革新投入上,苏州企业家的表现尤为笃定与大胆。而对于与主营业务毫不关联但看似利润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苏州的企业家则显得非常谨慎。

此外,苏州的银行机构对于制造业企业涉足与主营业务无关的多元化扩张也大都保持谨慎。苏州多家主要商业银行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确认,如果制造业企业提出投向房地产或其它非鼓励行业的信贷需求,银行评审授信会非常审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银行的信贷倾向客观上也对制造企业的盲目多元化扩张形成了财务约束。

四是苏州制造企业大多不盲目放大经营杠杆,在企业决策和财务状况上更偏向稳健经营。

上市公司的表现可做印证。苏州现有北上深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10家,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170家,占比达81%。

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企业运营财务状况是否稳健。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指标过高,意味着企业财务杠杆过高,需要偿还的债务本金和利息压力相应增大。2022年末,170家苏州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85%,与A股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76个百分点。这显示苏州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较为健康,甚至略有保守。

同时,苏州的制造业企业又非常重视自身信誉。众多苏州上市公司将贷款本息的偿付情况作为重要事项在其年度报告中予以明确披露,其中贷款偿还率和利息偿付率双双达到100%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超过100家。

综上,苏州银行业长期保持极低的不良率,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作为贷款方企业端,自身保持财务稳健,发展不盲目求快,既减少了企业经营风险,也保证了银行信贷能够按时还本付息。

借款不积极还贷很主动

苏州银行业为何卷,还有一个反常的原因。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苏州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向银行贷款这件事情上,积极性似乎并不太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分析发现,在苏州17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最近5年从未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者有5家公司,连续5年均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制造业上市公司108家,占比仅63.5%;2022年底,上述108家上市公司获得借款资金合计2165亿元,较2018年增长51.2%,平均一家上市公司新获借贷资金约20亿元。

综上显示,银行信贷对苏州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覆盖面已较广(近5年至少有过一次借贷的上市公司占比达97%),但服务深度和力度仍有空间。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苏州制造业企业较为保守的财务策略所限,另一方面也与苏州制造业上市公司板块中小企业居多,企业资产规模偏小有关。2022年末,苏州17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只有55.2亿元,只有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约一半。

与此同时,对于按期还本付息,苏州企业明显更积极主动。自我声明是苏州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仅2022年,获得银行借款记录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约一半公司主动披露其年度贷款偿还率和利息偿付率均达到100%。规上企业尤是上市公司层面,尚未发现有信贷本息逾期现象。

由此可见,苏州制造业企业稳健甚至偏保守的经营风格是苏州银行业机构在大规模投放信贷的同时有效保证信贷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鼓励实力企业整体上市

“苏州样本”有哪些经验可复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认为,苏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秘诀基本明了: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已形成一个互相助力的生态圈。苏州在产业政策、金融特色服务和企业经营风格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均可提炼并复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孕育出一个守初心、重诚信、严纪律和强联系的社会氛围,信贷扩张速度恰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匹配,而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审慎运营实现可持续利润和税收贡献,并按时还本付息,避免了不良贷款同步增加。苏州自古以来形成的实业初心、工匠精神和诚信文化等,则是苏州独有的内在优势。

毋庸置疑,苏州已经站在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在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端制造等很多方面,苏州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尤其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获得广泛肯定。但苏州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建议,苏州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苏州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一是进一步鼓励推动直接融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2022年,在苏州社会融资结构中,企业通过发行证券、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实现融资规模超3400亿元,占全社会融资规模约36%。但苏州直接融资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尤其企业债、公司债和各类票据融资,未来应有更大发展空间,更有效满足实体企业发展需求。

二是进一步做大上市公司,特别是推动地区龙头企业整体上市。2022年,苏州各类上市公司241家,累计融资达5166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国各地级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也应清楚看到,苏州上市公司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未来应进一步鼓励地区具有实力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同时鼓励支持已上市企业开展各类再融资活动,充分利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实体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进一步发挥金融杠杆和连接优势,支持“卡脖子”领域攻坚克难。苏州聚集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特点是规模较小、运作时间较短,但目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普遍不够理想。苏州应充分利用企业金融杠杆可控的优势,适度扩大对这些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国性银行甚至可以通过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专家资源,为企业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直接联系对接创造条件。

四是助力区内企业走出去。随着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走出苏州甚至走向全球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各类需求,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来满足企业需求。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金融机构应该长期坚持的理念和坚定奉行的方法论。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调研团队认为,只有助力实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才会获得更加持久丰厚的回报。而苏州的金融机构,恰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践行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