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抱抱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_环球速看料
2023-07-02 11:52:36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近日,全国多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很多考生纷纷晒出高分成绩,喜讯不断。

但殊不知,高分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状态,大多数人的发挥都处于一般水平。

然而,更让人痛心的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发挥并没有达到他们自己的期望,甚至出现了失常的情况。


(资料图)

他们的心里该是何等的痛苦!

下面是一位高考学子的自述,从文字上可以感受到其内心的失落、痛苦与挣扎...

高考考出了史上最差成绩。看着同学们纷纷晒出自己的高分成绩单,不断地向周围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我的心情沉重不已,整个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当中。

脑海中不断回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室友还在熟睡,凌晨4点起来学习的自己、想起吃饭时还在背单词的自己、想起了熬夜刷题,被室友孤立的自己、想起了那个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苦苦坚持的自己...

本以为只要再咬咬牙,就能看见黎明后的曙光,但命运仿佛给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我感觉非常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第一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类似这样的考生,不仅自己承受着痛苦和煎熬,还要面对来自父母亲朋的失望、责难甚至羞辱、痛骂。

他们所承受的,几人能听,几人能懂?

印度电影 《最初的梦想》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拉加夫是个“自鸡”娃,从小是学霸,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有个说法,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美国留学)。可是偏偏,他落榜了。挫败之下,他选择了坠楼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保住了性命,不幸的是,一直昏迷不醒。

坠楼之前,这个孩子说过一句话:

“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

孩子们为什么做此选择?

现在的人真的比以前的人更脆弱?

孩子自杀是父母的“罪过”?

选择自杀的人都有“致命”的性格缺陷or精神疾病?

自杀背后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关于自杀的理论也有很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的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社会心理学张杰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 扭力是导致自杀和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扭力,就像扭绳子或者拧毛巾时,两头反方向用力的感觉,与一般的压力不同,压力通常指单向力,再多的力只要是来自同一个方向,产生的就是压力。而扭力的形成至少包含了两种相对立方向的力,两个方向的力短时间内将生存空间深度挤压,就可能导致自杀。

一方面,“怕死”的动力让我们更努力、更珍惜生命。可另外一方面,生活的残酷也难免会让部分人感觉到“活得累、活得苦、活得没有希望”。这两股力量一直在人的内心互相竞力,如果后者力量得到增强,就会让人错误地产生与“死的冲动”紧密联系的“彻底解放与自由”的想法。

首先,众所周知,高考是对学生们极大的考验,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高考的过度重视和焦虑氛围的形成,使得高考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终身命运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显然是畸形的)。对于那些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学校、社会甚至自我价值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

其次,学生自杀也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高考期间,学生长时间的紧张备考、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脆弱。如果在考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挫折和失望,从而导致极端的行为发生。

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学生自杀起到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成绩被看作是家庭荣耀的象征,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家庭对于孩子的情感支持和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对高考分数和学历的过度强调,也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竞争压力。社会媒体也在加强孩子们的焦虑,自高考成绩公布以来,不断有媒体发出喜报,给全社会营造出满地都是700分、600分的假象,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的压力和家长们的焦虑。

这些来自多方面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活得没有希望”这股力量得到加强,从而更容易走向自杀的道路。

此外,人天性好奇、爱探索、爱折腾、能够沉浸到自我认可的世界中,但挫败下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变得敏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经常因达不到标准而自责和内疚。如果再加上父母用言语行动建造出“无助”的环境,滋长的“自杀”想法就可能被开启,让他们对生存产生恐惧。

而在面临高考失败这一足够触碰内心“自我否定”按钮的重要事件时,就成为了自杀高风险学生们的导火索之一,导致他们想毁灭内心世界,去死的欲望就可能被点燃。

关于自杀的三大误区

误区1: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更脆弱

“我们年轻那会儿,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多了,可是很少听到有人自杀,现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

事实上,大家之所以觉得自杀的人比以前多了,主要是因为现在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了,手机、网络的普及,微信、微博、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兴起,了解到的这类信息就相对较多。

此外,这种现象也可能与 “幸存者偏差”有关。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在研究或观察中,只有那些“幸存下来”的个体或样本被纳入考察,而没有考虑到已经“消失”的个体或样本,从而导致对整体情况的判断出现偏差。

误区2:孩子自杀身亡,是父母的“罪过”

孩子离开世界,家长们几乎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此外,在社会中,人们也普遍倾向于怪罪父母,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问题或缺陷的个体。这一现象可以被形容为“原生家庭原罪论”,即将个体的问题归因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和人格形成。

但事实上,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父母只是外围的因素,不应该让他们背负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误区3:自杀的人都有着致命的性格缺陷or精神疾病

个性缺陷只是某些自杀行动或自杀身亡者的特征之一,而不是自杀的“元凶”。此外,自杀的人可能有精神疾病,但不代表着自杀的人都有精神疾病,有些情况下,一些行为是属于激情冲动型自杀(比如激烈争吵、打骂等),和创伤型自杀(比如高考失败),与性格和精神疾病的关系不大,这部分内容可以详见心理安全公号文章 《自杀前的11条预警信号一定要知道》 。

面对孩子自杀

我们该如何应对?

针对高考失利的考生,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遏制高考后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首先,加强心理安全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倡导并推广心理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挫折和压力,以及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其次,改变社会对高考的过度重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鼓励多元化发展,塑造一个包容和宽容的社会氛围。家长也应积极引导孩子,培养他们对于自身兴趣和能力的认知,鼓励他们追求个人的梦想和目标。社会媒体也应对相关播报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此外,提供全面的预防和支持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资源、课外活动和社交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家庭也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当孩子面临压力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行动来支持他们:

1.「沟通和倾听」

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担忧,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关注和支持。

2.「树立正确的观念」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强调努力和进步的重要性,而非单纯追求成绩。

3.「提供积极的环境」

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宽容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参加适合他们兴趣的活动,放松身心,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

4.「给予情感支持」

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提醒他们价值不仅仅在于分数,而在于他们的努力和品质。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压力过大或情绪不稳定,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给予孩子温暖、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帮助他们平衡好学业和身心健康,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并相信他们有能力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最后,加强社会的关注和干预。媒体、社区组织、志愿者等可以参与其中,组织心理安全讲座、支援活动等,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总之,高考后学生自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我们要从根源上改变高考制度对学生心理和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尊重,摆脱心理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培岳,张期望.“高考失意自杀”谎言[J].人民公安,2013(16):54-57.

[2]宋春燕. 正确认识自我、健康心态是成才的第一步——论高考自杀现象[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2:274-275.

[3]于建.中国孩子缺失了什么——由湖南高考考生自杀想到的[J].山东教育,2011(26):21-22.

[4]王昊飞,何雨田.高考过后,自杀悲剧频发[J].健康管理,2013(07):80.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