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和妈妈大打出手!医生:赶紧上医院
(资料图)
618年中大促刚刚过去,你都买了些啥?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购物战绩”,少则十几单,多则几十单。这其中,有囤各类纸巾、洗漱用品的家庭主妇,有囤护肤品、彩妆的爱美女性,有囤尿不湿、湿巾的新手爸妈……
大肆购物的同时,也有人对自己的“囤货”行为表示担忧——
“明明家里还有不少同类物品,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囤货太多,好像总在用临保的东西,但遇上大促还是忍不住,会不会得病了……”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王鹤秋主任医师表示,很多精神心理疾病确实表现为热衷囤积,但并非所有的囤积行为都是心理疾病,临床诊断患病与否主要有几个标准。
囤积行为是不是精神疾病
主要看购物认知度有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王鹤秋主任说,真正意义上的病态,要从几个维度来诊断。首先,大批量购物所花费的钱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有没有入不敷出地买东西;其次,大量囤积东西的动机是不是合乎常理;再次,囤积行为有没有妨碍到家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家庭正常开支;最后,是否因此出现社会功能的缺失,影响自己的社交,扰乱其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等等。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购物的认知度有没有发生变形。有些人知道自己过度囤积不好,经过家人、朋友劝说或舆论宣传的影响后,可以控制自己过度囤积物品的行为,表明认知度没有发生变形。”王鹤秋主任表示,如果认知发生了变形,大量囤积物品的动机是脱离现实意义、别人无法信服的,这样的情况就多属于病态,被称为“囤积障碍”,甚至是某种精神障碍疾病。
“所以,一些买买买和囤积物品的背后,确实隐藏着某些心理疾病,家人要多留意,一旦发现问题要尽早就诊。”
王主任给大家讲述了几个表现为囤积行为,背后却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故事。
1
故事
72岁老太家中、楼道堆满旧报纸、旧纸板
谁敢动她的“宝贝”,她就和人吵架
王主任说,曾经有位72岁的老太太,家里条件不错,六七年前出现了囤积癖好。
起初,老人将家里的报纸和旧纸板箱叠整齐靠墙摆好,后来去小区里捡纸板、报纸、可乐瓶回家,但从不卖掉。后来,家里堆满不够,老太太把废品堆在走廊、楼梯口等公共场所,不仅严重影响邻居通行,还带来了很大的消防隐患。
这样的日子过了5年,子女终于意识到老太太可能得了病,把她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经过系统评估,老太太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病。
住院后,王鹤秋主任一方面给予药物治疗,一方面给予心理辅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后,王主任还安排老太太进行工娱治疗,参与病区和房间的义务管理、娱乐和体育活动,以促进病情恢复。
应家属的主动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半年多,老太太情况稳定,儿子高兴地将她接回家,后续定期到社区复诊。
医生分析:偏执性精神病最初往往受到人格基础的影响不易被确诊,甚至家人都不相信是精神上出了毛病,所以诊断和治疗都较为棘手,治理疗程相对较长,病人自知力的恢复也较困难,家属的配合极为重要。家属应做好监督服药,定期与医生联络复诊,以免中断治疗,加重病情。
2
故事
辞职宅在家
27岁小伙两年囤了1.5万条毛巾
4年前,一位27岁的年轻男士小李被妈妈送进了王鹤秋主任的门诊。
据小李妈妈说,小李是单亲家庭,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成年后,他先后在几家超市上过班,但因为固执孤僻,总和同事们格格不入,工作中无法适应群体生活,每份工作都干不长,后来干脆休息在家。也是从那时开始,小李渐渐有了囤积毛巾的癖好。
“平时儿子很节约,不乱花钱,就喜欢买毛巾,每次买不多,就几块。我想毛巾是生活必需品,就没有干涉。直到越买越多,有一次和他说起这个问题,他居然和我动了手,我才意识到不对劲,求助了社区。”妈妈告诉王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到家一看狭窄的房间里堆满了毛巾,才建议她把小李带到医院就诊。
王主任评估后,诊断小李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将他收治入院。住院期间,小李妈妈讲,家里总共拉出了1.5吨重的毛巾,后来折价处理。假设一条毛巾重100克,相当于小李囤积了约15000条毛巾。
经过服药和心理疏导,小李在医院治疗了3个多月,自知力也得到了恢复,每当问起当时前前后后2年多买了上万条毛巾的事,他会难为情地笑笑。出院后只需定期到医院打抗精神分裂的长效针,一直维持得挺好。
医生分析: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往往是受到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而产生言语、表情、行为的异常,他们多数有妄想性的解释,但都是脱离现实的、不合理或不符合逻辑的,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被人劝说而终止,但及时就医和治疗,多有较好结果。
3
故事
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天打扫两遍
47岁女子每天要用掉60多副一次性手套
47岁的林女士,是某家物业公司的经理,平时很爱干净,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天要打扫两遍。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林女士的洁癖行为更突出了。她不仅每天有序搞好家庭清洁卫生,还提前在网上买好,囤了几箱酒精和一次性口罩等用品,每天不停地用酒精擦家具擦地板。后来因为手洗脱皮,她又囤入大量的一次性手套,一天要用掉60多副。等到丈夫儿子进门后,她要给他们全身喷酒精消毒,然后再用酒精擦洗地板。
林女士对王鹤秋主任说,如果不用酒精搞卫生,她会担心感染而感到很痛苦、很不安。
经诊断,林女士患的是强迫症,经过一段时间住院的抗强迫治疗,她心态放轻松不少,回家后没再出现这样的病态行为。
医生分析:林女士患的是焦虑障碍(强迫症),平时爱干净,疫情期间心理负担加重,采用过度消毒行为来抵抗感染的担心,两者互相影响,导致林女士本人心慌不安,甚至影响到丈夫和儿子,自己也很痛苦,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4
故事
妈妈一买鸡蛋就是5斤
买回来到处藏生怕别人拿走
竟是阿尔兹海默症作祟
王鹤秋主任说,有些囤积的背后还要警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
王主任曾经接诊过一位由女儿陪同看诊的七旬老太太。
女儿说,她去探望母亲时,总闻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循着臭味去找,在厨房柜子、房间柜子找到了很多发臭的鸡蛋。老太太这才说,她每去一趟菜场就要买一些鸡蛋,经常一买就是5斤,买回来也不吃,就到处藏,生怕别人拿了她的鸡蛋。
女儿以为母亲心理出了问题,带她到了王鹤秋主任的门诊。通过了解病史,与老太太深入交谈,王主任为其做了头颅磁共振、韦氏智力测验等检查后,发现老太太有脑萎缩影像学改变。原来,老太太囤鸡蛋、藏鸡蛋的异常行为,竟是阿尔兹海默症作祟。
还和妈妈大打出手!医生:赶紧上医院
618年中大促刚刚过去,你都买了些啥?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购物战绩”,少则十几单,多则几十单。这其中,有囤各类纸巾、洗漱用品的家庭主妇,有囤护肤品、彩妆的爱美女性,有囤尿不湿、湿巾的新手爸妈……
大肆购物的同时,也有人对自己的“囤货”行为表示担忧——
“明明家里还有不少同类物品,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囤货太多,好像总在用临保的东西,但遇上大促还是忍不住,会不会得病了……”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王鹤秋主任医师表示,很多精神心理疾病确实表现为热衷囤积,但并非所有的囤积行为都是心理疾病,临床诊断患病与否主要有几个标准。
囤积行为是不是精神疾病
主要看购物认知度有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王鹤秋主任说,真正意义上的病态,要从几个维度来诊断。首先,大批量购物所花费的钱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有没有入不敷出地买东西;其次,大量囤积东西的动机是不是合乎常理;再次,囤积行为有没有妨碍到家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家庭正常开支;最后,是否因此出现社会功能的缺失,影响自己的社交,扰乱其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等等。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购物的认知度有没有发生变形。有些人知道自己过度囤积不好,经过家人、朋友劝说或舆论宣传的影响后,可以控制自己过度囤积物品的行为,表明认知度没有发生变形。”王鹤秋主任表示,如果认知发生了变形,大量囤积物品的动机是脱离现实意义、别人无法信服的,这样的情况就多属于病态,被称为“囤积障碍”,甚至是某种精神障碍疾病。
“所以,一些买买买和囤积物品的背后,确实隐藏着某些心理疾病,家人要多留意,一旦发现问题要尽早就诊。”
王主任给大家讲述了几个表现为囤积行为,背后却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故事。
1
故事
72岁老太家中、楼道堆满旧报纸、旧纸板
谁敢动她的“宝贝”,她就和人吵架
王主任说,曾经有位72岁的老太太,家里条件不错,六七年前出现了囤积癖好。
起初,老人将家里的报纸和旧纸板箱叠整齐靠墙摆好,后来去小区里捡纸板、报纸、可乐瓶回家,但从不卖掉。后来,家里堆满不够,老太太把废品堆在走廊、楼梯口等公共场所,不仅严重影响邻居通行,还带来了很大的消防隐患。
这样的日子过了5年,子女终于意识到老太太可能得了病,把她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经过系统评估,老太太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病。
住院后,王鹤秋主任一方面给予药物治疗,一方面给予心理辅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后,王主任还安排老太太进行工娱治疗,参与病区和房间的义务管理、娱乐和体育活动,以促进病情恢复。
应家属的主动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半年多,老太太情况稳定,儿子高兴地将她接回家,后续定期到社区复诊。
医生分析:偏执性精神病最初往往受到人格基础的影响不易被确诊,甚至家人都不相信是精神上出了毛病,所以诊断和治疗都较为棘手,治理疗程相对较长,病人自知力的恢复也较困难,家属的配合极为重要。家属应做好监督服药,定期与医生联络复诊,以免中断治疗,加重病情。
2
故事
辞职宅在家
27岁小伙两年囤了1.5万条毛巾
4年前,一位27岁的年轻男士小李被妈妈送进了王鹤秋主任的门诊。
据小李妈妈说,小李是单亲家庭,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成年后,他先后在几家超市上过班,但因为固执孤僻,总和同事们格格不入,工作中无法适应群体生活,每份工作都干不长,后来干脆休息在家。也是从那时开始,小李渐渐有了囤积毛巾的癖好。
“平时儿子很节约,不乱花钱,就喜欢买毛巾,每次买不多,就几块。我想毛巾是生活必需品,就没有干涉。直到越买越多,有一次和他说起这个问题,他居然和我动了手,我才意识到不对劲,求助了社区。”妈妈告诉王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到家一看狭窄的房间里堆满了毛巾,才建议她把小李带到医院就诊。
王主任评估后,诊断小李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将他收治入院。住院期间,小李妈妈讲,家里总共拉出了1.5吨重的毛巾,后来折价处理。假设一条毛巾重100克,相当于小李囤积了约15000条毛巾。
经过服药和心理疏导,小李在医院治疗了3个多月,自知力也得到了恢复,每当问起当时前前后后2年多买了上万条毛巾的事,他会难为情地笑笑。出院后只需定期到医院打抗精神分裂的长效针,一直维持得挺好。
医生分析: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往往是受到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而产生言语、表情、行为的异常,他们多数有妄想性的解释,但都是脱离现实的、不合理或不符合逻辑的,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被人劝说而终止,但及时就医和治疗,多有较好结果。
3
故事
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天打扫两遍
47岁女子每天要用掉60多副一次性手套
47岁的林女士,是某家物业公司的经理,平时很爱干净,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天要打扫两遍。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林女士的洁癖行为更突出了。她不仅每天有序搞好家庭清洁卫生,还提前在网上买好,囤了几箱酒精和一次性口罩等用品,每天不停地用酒精擦家具擦地板。后来因为手洗脱皮,她又囤入大量的一次性手套,一天要用掉60多副。等到丈夫儿子进门后,她要给他们全身喷酒精消毒,然后再用酒精擦洗地板。
林女士对王鹤秋主任说,如果不用酒精搞卫生,她会担心感染而感到很痛苦、很不安。
经诊断,林女士患的是强迫症,经过一段时间住院的抗强迫治疗,她心态放轻松不少,回家后没再出现这样的病态行为。
医生分析:林女士患的是焦虑障碍(强迫症),平时爱干净,疫情期间心理负担加重,采用过度消毒行为来抵抗感染的担心,两者互相影响,导致林女士本人心慌不安,甚至影响到丈夫和儿子,自己也很痛苦,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4
故事
妈妈一买鸡蛋就是5斤
买回来到处藏生怕别人拿走
竟是阿尔兹海默症作祟
王鹤秋主任说,有些囤积的背后还要警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
王主任曾经接诊过一位由女儿陪同看诊的七旬老太太。
女儿说,她去探望母亲时,总闻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循着臭味去找,在厨房柜子、房间柜子找到了很多发臭的鸡蛋。老太太这才说,她每去一趟菜场就要买一些鸡蛋,经常一买就是5斤,买回来也不吃,就到处藏,生怕别人拿了她的鸡蛋。
女儿以为母亲心理出了问题,带她到了王鹤秋主任的门诊。通过了解病史,与老太太深入交谈,王主任为其做了头颅磁共振、韦氏智力测验等检查后,发现老太太有脑萎缩影像学改变。原来,老太太囤鸡蛋、藏鸡蛋的异常行为,竟是阿尔兹海默症作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