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武汉宾馆床位紧张”、“武大关闭赏樱预约通道”的消息突然被热议。随后官方发发布照片,原来是武汉市政府邀请1.6万名当年的援鄂医护回汉赏樱。
(资料图片)
转眼三年过去,随着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全国各地的生活秩序逐渐回归正常,当年最先遭受冲击的武汉,疫情时代的相关痕迹也在迅速消失。
但是如何建设一座更加健康的韧性之城却是长久的议题。
过去几年,武汉的财力承受了多大压力,它的医疗实力更强了吗?未来又将向何处发展呢?
01
2020卫建支出增长近两倍
搜狐城市梳理了武汉近五年的卫生健康支出,可以看到,2020之前的两年,武汉市卫生健康支出稳定在130亿稍多,2020年猛增至381亿,相比前一年增幅达182.5%。
这一数字超过了2020年初最初预算147.8亿的两倍有余,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从前一年的6%猛增至15.8%。可以想见2020年最初的那波疫情,对武汉的冲击有多猛烈。
为了覆盖2020年的防控支出,武汉在当年全市新增债券中,安排了主要用于疫情防控、医疗卫生和其他民生领域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一般债券171.02亿元。
之后的两年,武汉卫建支出波动明显,这也和当地的防控形势较为吻合。
2021年武汉的复苏程度超出预期,当年甚至恢复了大型音乐会和演唱会。而2022年奥密克戎的来袭让武汉不得不分出更多精力和财力应对疫情。
2021年和2022年,武汉卫建支出分别为197.9亿和245.0亿,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从8.92%升至11.0%。
文章开头提到,今年的樱花季,武汉市政府邀请援鄂医护回武汉赏樱。而整个三月份,武汉站迎来赏樱旅游团队超70个,客流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的120%。
城市生活回归常态,卫建支出的预算自然也会降低。根据财政报告,武汉公布的2023年卫建支出预算为210.1亿元,比2022年实际支出减少34.9亿元。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疫情期间武汉的卫建投入有所波动,但总体仍明显高于疫情之前。连续多年的高投入,武汉的总体医疗水平有何变化呢?
02
人均病床数连降
根据武汉市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从2018年到2022年,武汉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从8.598降至7.177,每千常住人口医院病床数从7.38下降至6.20。个别年份虽有微幅上升,但是连续下降趋势相当明显。
人均资源连年下降首先和人口数量变化有关。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到,近5年武汉常住人口处于连续上升态势。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增长16.8万和13.1万;2020年猛增123.6万至总人口达1244.8万人;2021年再猛增120.1万至总人口1364.9万人。但是去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骤降至9万人。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武汉近些年的人均医疗资源的变化趋势和人口趋势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
疫后的人口快速增长表明了武汉的强大吸引力,而这同时说明,武汉的医疗资源的建设速度显然没有跟上人口的增速。更值得关注的是,武汉的病床总数,最近几年也并非一直上涨。
根据武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简报和统计公报,2020年,武汉医院病床数从前一年的8.28万张下降至8.12万张,不及2018年的水平。不过在之后的两年连续增长至8.49万张、8.52万张。
卫生机构床位数同样在2020年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之后又连续回升。
而从增长趋势来看,可以明显看到,2020年及之前,武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病床数的增速持续下降。2015年增长还在10%以上,疫情前的2019年降至1.13%,2020年直接转负,2021年则出现了V型反弹。
从近8年的变化趋势不难推测,疫情的出现迅速转变了武汉医疗机构病床总数增速减缓的趋势,但2022年并未延续前一年猛增的态势。
而就在出现转折点的近几个年份,武汉的医院类型也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变化。
总量上来讲,2018年和2019年武汉医院总量处于高位,分别为398和407家,2020年猛降至362家,减少数量达45家。2021年虽然有所回升,但幅度并不大。2022年数据暂未公布。
具体类别上,综合医院从2019年后连降,2021年降为164家。中医医院数量波动较为明显,2019年猛降20家,2020年有回升了13家总量达58家,2021年再降至45家。
专科医院的变化趋势和中医医院正好相反,经历过先升后降后,2021年反弹明显,接近近些年峰值。
03
医疗建设“狂飙”
就在不久前,武汉市发改委公布了2023年的市级重大项目清单,医疗卫生养老部分共23项,和去年持平。
去年7月份,武汉6大公卫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区两院”同日开工,总投资超过100亿。这是近几年来武汉市公共卫生领域最大的投入,也是首次大规模在新城区建设4家三甲医院。
根据去年年中发布的《武汉市区域卫生规划(2021—2025年)》,武汉将新建公里综合医院22家,2025年千人医疗床位达8.8张。
当年“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速度已成过去时,但是自疫情以来,武汉的狂奔的医疗卫生“补短板”和重大项目落地步履不停。
就在疫情爆发后不久的2020年4月25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落地武汉,这是什么概念呢?
国家医学中心被誉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截至2023年1月,全国共设置13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级医学中心。
另外,以疫情为“契机”,承担防治任务最重的诸多公立医院也开启扩建。
以武汉同济医学院为例,该医院在2021年之前已有三个院区,总床数近6000张。2021年7月,武汉同济医院建成一个全新院区,据湖北日报报道,这是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的“平疫结合”医院,1000张床位,总投资24.3亿元。
搜狐城市曾在疫情之初梳理过武汉市的医疗资源状况,指出当时的武汉除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外,地区分布不均也是一大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武汉90%以上的医疗服务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集中,有些中心城区连一家三甲医院都没有。
而2020年的11月20日,洪山区人民医动工,填补了武汉最后一个中心城区五三甲医院的空白。前文中提到的《武汉市区域卫生规划(2021-2025)》中称,要实现全是范围内“原则上每个区至少建成1家三级综合医院”。
但是医疗建设见效周期较长,且同时武汉正在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人口做强经济,如何让医疗建设的速度跟得上经济增速,超过人口增速,是武汉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资料:
武汉市统计公、统计年鉴、财政预决算
1.2万家公立医院的扩建雄心|财经大健康
投资超1800亿 百家三甲医院开建分院 新公立医院扩张潮开始?|八点健闻
步履不停,今年“医院基建潮”依旧快马加鞭|八点健闻
关键词: